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_在线论文查询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20 世纪的后半叶经历了典型的人口学转变,在1990 年代进入了人口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低增长率时期。中国逐渐面临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等社会问题。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特有的现象,现在已是全世界众多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如法国和英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自19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口死亡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结果导致人口老龄化。到20 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已经引起西方人口学者的广泛关注。根据联合国的人口资料,1950 年,发达国家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9 % ,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1970 年代,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明显,而且在一些实行计划生育的发展中国家也初见端倪,人口老龄化正越来越成为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1956 年,联合国在《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一文中,对“人口老龄化”第一次做出了比较科学的定义:一个人口的老龄化是指人口定义为“老年”的人的比例增加。关于老年的起点年龄,为研究和统计上方便,联合国将老年人的起点年龄定为60 岁或65 岁;关于老龄化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起点比例,世界公认的标准是6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0 %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 %。
    一、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1950 年代以前,一般认为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共同下降才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随着稳定人口理论的确立与完善以及人口预测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开发和使用) 的推广,西方人口学家对人口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和人口老龄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成因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而不是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联合国1956 年出版的《人口老龄化》中分析了稳定人口的构成,考察了生育率对年龄构成的影响,结论是:具有相同死亡率、不同生育率的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之间的差异,大于具有相同生育率、不同死亡率的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之间的差异。联合国1973 年再版的《人口趋势的决定因素和后果》一文中强调人口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因素,如果生育率下降缓慢则人口老龄化不会很快。人口学家A·柯尔将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形象地称为“从金字塔底部的老龄化”。中国1970 年代末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开始迅速下降。与此同时,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由1964 年410 %上升到1982 年的419 % ,2000 年升至6198 %。任何人口体系,只要它的出生率长期下降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也就是说,任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迟早都会出现人口老龄化。中国已经实行了长达近30 年的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西方国家。据李仲生的预测, 2010年以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2050 年将达到217187 亿人,老年系数也急速增长,到2050 年增至951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人口的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西方人口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需求、私人储蓄、劳动生产率、社会保障体制、公共财政以至经济增长都会产生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是非常复杂的,其效应与经济中的具体条件有直接关系,如人口老龄化的具体程度、储蓄率水平、养老水平、工作时间、寿命预期和经济增长等。笔者结合中国的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1. 对劳动力供需关系和就业的影响。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意味着此后大约20 年后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下降。代写论文假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新增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将改善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这样看来较低的生育率对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但是,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因为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也影响整个经济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并进而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中国商品的出口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果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由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减少甚至逐步消失,那么国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大量出口需求会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此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同时也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2. 对消费或储蓄需求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格利亚尼于1950 年代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一个人会以其一生拥有的要素资源总量来安排消费和储蓄,以实现一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关于储蓄和消费的决策不仅着眼于现实的收入,而且着眼于终身的收入。根据这种假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1970 年代提出了合理预期假说,认为一个人的经济行为不但受当期的各种条件约束,也受到他对未来的预期的约束,如果人们认为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保障计划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那么现在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和增加储蓄,从而导致储蓄率上升。实践的情况是,由于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退休金或社会保险的津贴会供给老年人的养老费用,老年人不储蓄或减少储蓄,使得储蓄率下降。如瑞典在20 世纪60 年代普遍实行养老金计划后,储蓄率从7 %下降到低于1 %;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由于社会保障的增加减少了个人储蓄总额。[1 ]从长期趋势看,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在老年人口中,储蓄的数量和利息所得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减少,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特别是当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老人增加时,势必影响储蓄。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的减少等于投资的减少,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985 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储蓄动机调查发现,2000 年以后,在中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中排第一位的与社会保障有关,包括养老和医疗保险,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上升。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近20 年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没有提高消费率,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已经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发展的顽疾。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储蓄,加重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长期问题,快速老龄化形成的消费需求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3. 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种生产要素总投入的比值。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受到各种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人口老龄化往往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拉克在《个人与人口老龄化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年龄构成不同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15~44 岁的劳动力人口和45~64 岁劳动力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明显差别。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
    中国的劳动力数量自1978 年以来以3 %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与支持。但是,未来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法国人口经济学家阿尔费雷德·索维认为,老龄化人口的观念趋向于保守,缺少创造力,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来说,老年劳动力的反应速度比年轻劳动力慢,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仍然偏多。为了给新增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就要增加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投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为满足变化着的需求,生产和生产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要求对劳动力进行重新培训和教育,而由于大龄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差,重新培训的费用较高,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较慢,很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的结构性失业。不过,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中较低年龄所占比例的下降,失业压力的减轻,又会对降低失业率产生有利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对整个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
    4. 对社会保障体制可持续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养老保障是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具有调节不同代际人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功能。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1950 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大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二元性。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别由民政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来加以实施和管理。几十年来,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对保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毕竟是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国家保障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加以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养老资金紧张、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等。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适当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重要课题。中国是在经济还不发达和人口总量巨大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与社会保障事业起步晚,并且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是确定和直接的。各国的经验表明,退休职工的人均医疗费用一般是在职职工的3~4 倍以上。而且,许多75 岁或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逐步丧失自理能力,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和相应的资金来源。这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财政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现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广大农村居民还没有被任何可靠的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卫生服务体制的公平性(医疗保险覆盖面、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 和效率(加强医疗服务的成本制约、提高医疗成本的有效性) 提出了严峻挑战。
    5. 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本质上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它对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分配都有影响。如果经济活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劳动生产率不变,总负担率就比较低,国民收入就会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中分为积累

[1] [2] 下一页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在国民收入一定时,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支付的退休金或养老金的数量都相应增加,国民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用于养老,使消费基金增大,积累基金相对减少,从而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支出也会相应增加,这些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上升,而且未来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口的费用份额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进而影响了资本投资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老年人口作为“次要劳动力”不是纯消费者,他们虽然存在体力和精力上的劣势,但可以通过比较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弥补。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有劳动能力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政府和社会通过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他们的经验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1. 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放宽生育控制政策,可以避免或减轻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的过程,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造成的劳动力供给不足,还可以减少政府政策与家庭生育意愿的冲突,减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 ]放宽生育控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的社会问题。
    2. 提高人口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享有的“人口红利”即将在未来10~20 年内逐步消失,这一变化使得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一种客观要求。我国将逐步失去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否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成功地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为此,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并提高这些投入的使用效率,逐步用人口素质优势来取代人口数量的优势,要对科学研究和开发加大投资力度,要鼓励企业和非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对人力资源的投入。
    3.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城镇地区,应考虑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建议在适当时机把中国退休年龄提高到65 岁,以解决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的趋势,使人口老龄化与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现实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年龄界限也会发生变化。一些西方国家现在已经实行65 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提高退休年龄是普遍的趋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提高退休年龄标准的设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现实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精品源自高考备战

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