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创建网络型方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创建网络型方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_在线论文查询


精品源自英语科

    摘要:方志的历史随时代不断发展。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呼唤着网络型方志的创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网络型方志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与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型方志;和谐社会;价值;生命力
    网络型方志是指以数字内容的网络技术为介质,演绎方志的编纂、修订、检索、研究、传播等社会环节和价值体现,同时它还兼顾传统纸质方志的所有内涵。从广义上讲,它从属于电子图书,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它承接传统方志的脉络,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了我国当前国情的脉搏,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其特有的方式,因此,它有别于甚至高于其他电子图书,具有许多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纸质方志为方志从产生到体例完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也在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和变化迅猛的形势面前逐渐捉襟见肘。姑且抛开体例之辩和古今孰详孰略,也抛开它与地方史中的许多纠缠不清的联系,单就它短时间内要累积庞大新信息和不断缩短前后编纂时间以适应斗转星移的社会变化而言,传统纸质方志就变得越来越厚,编纂、出版发行的工作量增加,检索、研究、携带、购买、收藏、流通更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方志被检验的程度,不能可靠地反映已版方志的质量,也为以后编纂方志设置了参考模糊的瓶颈。这样的情形不断发展,方志的功用价值将大打折扣,方志的生命力也将日益黯淡。
    杨军昌先生认为现代新编方志“以鲜明的观点、完整的体例、翔实的资料、突出的特点、质朴的语言、客观的记述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他认为现代新编方志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并指出了诸多相应的改正方法,如:加强领导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发挥方志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读志、用志方法并多出转化成果等。这些方法虽说是对症下药,但与以往方法相比,并无新意或语焉不详,故在实际操作中难保顺利。究其深层原因,是杨军昌先生从方志发展的传统思路、角度出发,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对策。
    来新夏先生说过方志是“作为一种图书表达体裁”。这为我们拓宽方志编纂、传播等的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果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形式、载体,它不仅能够胜任“图书表达体裁”的功用,而且能为方志未来的生命力提供更广阔的前景,那么方志的上述困境就会迎刃而解。
    创建网络型方志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方法。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是信息储存量大,传播迅捷,可实现图、文、声、像、影等形式的兼容共存,便于操作,互动性强,并有着迅猛的发展前景。目前,以网络为依托所进行的文化、教育、商业等事业已经有着相当成功的经验,而且颇具前景。在我国,如网易、阿里巴巴等网站就有着相当规模和成熟程度的网上商品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另辟了蹊径。还有,就国内最有影响的三大电子图书系统超星、书生之家和方正Apobi来说,他们使用PDG、SEP、CEB、PDF、HTML、TXT、OEB等存储格式,较有效地实现了众多图书的电子版、网络版形式,主要为我国的大学图书馆提供了一种信息时代的图书形式,并为人们日益接受。这些例子预示着网络型方志也将有类似的光明前途。仅拿网络技术中信息存储量日益庞大及链接功能来说,就能很好地解决古今详略、体例纷争等方志中的传统难题。
    “统合古今,详今略古”是修志的传统惯例,“详今”是为了体现、记录时代事件而为后世备考,“略古”是因为补阙、连贯、正误的需要,要在“详今”之前略述古人事于各体例中。在旧志佚失或错误、缺漏过多的情况下,我们需古今同视,甚至因古人事距今较远不被今人熟悉的原因,反而要多费笔墨以求“明古”,使今人、后人不会因误认历史而走错脚下路、看错未来道。传统纸质方志恪守“详今略古”也有出于成书篇幅的考虑。但在网络型方志的框架下,“详今略古”可以被它独有的“详今明古”原则所兼容、发展。在网络状态下,古今志书、新修志书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且在核实周备今人今事今物的基础上,考订增补旧志人事物。利用网络对旧志梳理考订,在更细的环节上逐个检验,由此不仅使我们对旧志纤毫毕见,而且从质和量的层面上获益,有助于我们对方志的认识达到一个贯穿历史、把握内外整体的新高度。如此,再回头审视已修方志时,我们可以发现:已实现了一个高层次的“详今略古”,且古今方志和未来方志将处于同一个可信的水平。
    黄苇先生总结道,自宋元方志逐步定型后,体例为“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横排门类,纵贯时间,横不缺项,纵不断红,层层统属,归于一体”。说明新志有大编、小编两种体例,且两种体例各有其优缺点,不能说废弃其一。这是纵观传统纸质方志所得的经验教训。在网络型方志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链接技术,有改造地综合利用大编和小编两种体例,即我们把大编列入第一级目录,而小编则列为第二级目录,具体内容隶属于小编的第三级目录,其具体内容又可视具体情况来设置其链接深度。这样,网络型方志就建立起了无所不统的纲举目张的明析体系。
    在解决古今详略、体例纷争两大方志传统问题中,我们建立了网络型方志的统一的技术规范。这样,当网络型方志投入使用时,我们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所见物体是立体多彩的一样,可以看到“立体”的方志。因为我们在各级目录、内容及内容的相关点上都建立了链接,就如丝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线与线形成了许多交叉点。所以,当我们打开网络型方志时,纵横相交的平面信息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目录下的子目录或内容又给我们以信息透视的“深度”,形成一种“立体”信息。在这个“立体”方志中,信息不仅是文字,还有影音等多媒体资料。这是多类型的各种信息在网络型方志中得到了和谐的现代性体现。 传统方志中的问题在网络型方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中获得技术性的圆满解决,但网络型方志更大的优点是其更好地体现了传统方志中忽视或重视不够的一种精神,即人与技术、文化可以在同一平台中交流的和谐共处,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
    网络型方志在广义上从属于电子图书,在机械设计与操作的人性化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电子图书的人性化更是在技术层面上日益进步,但是,在我国由于区域、个人间的经济能力差异,很多人不能使用、享受高科技电子精神新产品,电子图书、网络型方志的人性化就应该在政策方面进行完善、加强。陈浩义、冷晓彦对我国中文电子图书市场的竞争进行分析时,认为书生之家、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di数字图书馆三家在我国中文电子图书的市场已形成寡头竞争之势,容易形成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所以,政府制订政策,参与市场监管与协调,对促使电子图书市场这一方兴未艾的产业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方志以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以创建网络型方志入手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且还能达到其他方面的效果。
    例如,兴建公共图书馆是创建精神文明公益设施的长远、有效方式之一,但它受制于人口分布、交通、资金、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制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物的网络型方志是一种更好的、有无限发展前景的利民的精神文化作品。这是因为:
    从创建伊始,群众就可参与其中,不仅就网络型方志的方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可以通过固定的互动平台为方志办公室提供资料信息。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曾游历各地,于民间多搜集、印证史料,这种行为历来为人称道。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方志办的工作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地搜集到众多资料,这种资料可以作为线索,可以依据其进行有目的地查证和再搜集、补充。这样,不仅比传统方志的采访搜集资料更广泛,而且可以节省人力、资金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网络互动平台的两端,一端是专家,一端是广大的群众,二者在网络型方志的编纂中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另外,在整个网络型方志的创建过程中,群众可以随时对已公布的内容发表评论,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网络型方志将不断完善,群众也能够从中提高文化修养。这是以建立和提高方志的客观性、可信性为前提和目标的必然结果。诚信是协调各种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的百胜法宝。群众只有相信了网络型方志的客观性,他们才积极参与其中,所获得的精神文化乐趣才是实在无虚、健康的,温情、和谐的社会才能顺利建设、发展。
    因此,政府所要做的是组织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来进行网络型方志的创建。这种行动必须体现出极大的决心与热诚,重要原因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大现实矛盾,即当前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经常让人质疑与群众将越来越多地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打理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一向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纯洁圣地。因此,政府以创建网络型方志为契机大力打造诚信社会、诚信网络,实际上是为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诚信的网络型方志创建,对各地方经济发展很有利。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交流是一种必须的选择。经济与文化一样,不仅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交流与融合,恪守常态容易保守僵化,吐故纳新才能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新、发展的机会。网络型方志可以其技术的现代性和政府监管的正确、有力为各地方向其他地方、全国、世界展示自己可信的优势,以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其地方经济建设,也可以多方了解到自己需要的可信信息,以弥补自己的缺陷,促进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各部门、各行业将其部门志、行业志也融入网络型方志中,不仅节省社会资源,促进其自身发展,也可为和谐社会的打造贡献其力量。
    与传统纸质方志相比较,具有更经济、环保、高效率等优点的网络型方志是一个兼顾了传统方志的所有内容,并开拓了方志在现代及未来信息社会中无限发展前景的新型方志,是一部融入了对我国当前国情的人文关怀的方志,它不仅调解了方志本身的各种矛盾,范例性地调解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隔阂,而且导引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良性循环发展。可以说,网络型方志是时代的呼唤,它的成功创建与运行将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来新夏.方志学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黄苇.方志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陈浩义,冷晓彦.我国中文电子图书市场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05(2).

精品源自英语科

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