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爱,让孩子们成熟

爱,让孩子们成熟_在线论文查询


爱,让孩子们成熟爱,让孩子们成熟
——浅议如何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情感
因素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芙蓉区大同小学  李群英

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在理性说教的泥坑中苦苦挣扎,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们的批判指责声中无处遁形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体验个体,而不是接受机器来培养,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呢?今年下半学期,当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由衷地发现,“理性说教”这个误区已经到了尽头,“情感体验”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把握好教材的人性化内涵,关注儿童心理发展。
完善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健康的心理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曾为了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品质,曾设计了一种让物“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儿童把小树想象成人,要他们体验受伤的小树是如何痛苦……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震撼了儿童的心,校园的树苗花草从此没遭到损害。
以此为教学方式来看我们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它不但体现出课文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课文注重从儿童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去体验一种叫做“爱”的情感因素,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渐渐懂得了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
低年级教材中,“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轻轻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好。”这是孩子对小草的爱;“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是孩子对生活的爱;“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给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了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这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当我们阅读这一篇篇充满童趣的选文,就感觉是在和一个个聪慧天真、充满爱心的孩子聊天,连我们大人都会被感动,孩子们又总会不喜欢呢?试想,当孩子们天天口里念着这些喜欢的小短文,还用得着来教他们来爱护环境,关心父母吗?
中年级教材中,“那段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父亲告诉我,所有的人一旦老去,便再也不会回来了”。孩子的心伤,孩子的哀痛,都是因为时间的逝去,无情地带走了至亲的外祖母;“这条年轻的生命,只活了二十三年……”孩子的钦佩,孩子的感动,全是因为英雄人物欧阳海舍生忘死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如果你们需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一样能种出来”,种花老人的执著,种花老人的坚定,让孩子从此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此种种,当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些人性化的描述,又怎能不被深深打动?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珍惜时间,这些品质又何尝不会深深扎根于孩子纯洁的心灵?
因此,当新的教材以这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我们只有好好把握,才能在教学中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这是新教材赋予语文教改的最大财富。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塑造儿童完美人格
新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本身就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但倘若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挖掘,不善于抓契机,最好的文字也只是一种浪费。
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完《再见了,亲人》之后,学生能记住的只有老师贴在上面的一个“国际主义”标签;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老师便联系“实际”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批评班里少数人不守纪律造成的危害,这岂不是语文数学的悲哀!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乏情感纽带的联结,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更谈不上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一位外国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
那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塑造孩子的人格呢?记住: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具体言之,则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1、教师善于情感迁移。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时,要先有“两情”相容,才有“三情”共鸣。“两情”是指课文中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只有这两种情感发生相容,才能为学生产生情感产生条件。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于是产生“三情”共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例如在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孩子们先是被作者那段关于外祖母去世后哀痛心情的描述所打动,此时,我也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外祖母去世时的那种哀伤的心情,言语中,我告诉孩子们,当自己至亲的人离开人世,再也不能回来,此时,我们最慨叹地是什么?是时间的流逝,光阴的无情!那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一个男孩含着眼泪说:“要孝敬老人,要不然等他离开我们再来后悔没好好待他就来不及了。”另一个孩子也站起来:“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说得多好!我惊奇地看到,孩子们似乎在一节课中就成熟了许多。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场合下产生的。情境主要是指某种富有色彩的活动,造成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效果,可见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可能是学生缺乏感受和切身体会的。所以,教学中要根据需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或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或如临其境。
如《多加了一句话》的教学中,我深情描述: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初春,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巴黎的街头,等待着人们的同情,在她面前,有一块字牌:“我什么也看不见”,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巴黎街头看看这位可怜的老人得到了什么没有?孩子们同情地发现,尽管老人双目失明,衣衫褴褛,可她一枚硬币也没得到,如此引伸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老人后来又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情?原来,是一个诗人,只在她的字牌上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这场景,学生如同亲眼看见了一般,他们深刻体会到:语言竟有如此的魅力,让不幸的人得到所有人的同情,而这魅力,仅仅就是诗人用一句话真实写出了老妇人对生命的渴盼,对生活的热望!这其实也是一种爱呀!
是的,当孩子们回家后主动把这些课文声情并茂地读给家长听,让家长也感动得落泪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孩子们的人格和人性无不得到了最完善的塑造,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出完美人格的孩子吧!




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