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若干行业分析与政策调整方向

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若干行业分析与政策调整方向_在线论文查询


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若干行业分析与政策调整方向 一、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影响程度

  由于我国各制造业部门的现实与潜在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因而从加入WTO后的短期与中长期来看,这些部门所受影响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依据影响程度对主要制造业部门进行简单分类,主要考虑因素有:

  一是现实国际竞争力。主要从全球化趋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成熟度等影响因素上进行考察,加入WTO的影响具有短期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现实国际竞争力强的部门,加入WTO后的初期受益越明显,相反亦然。现实竞争力具有静态性,在动态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的双重作用下,现实国际竞争力可能会在不同部门间进行转移和传递。

  二是潜在国际竞争力。主要从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等影响因素上进行考察,加入WTO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通常情况下,越是具有潜在竞争力的部门,在加入WTO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其获得现实竞争力的可能性越大。应当注意的是,潜在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并没有直接转化关系。换句话说,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不一定就具有潜在竞争力,而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不一定就不具有潜在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与比较优势之间能否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动态比较优势。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看,一个国家的要素集中度是不断变化的,这与该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工业化进程、产业成熟度、要素积累、学习过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初期,低廉的“无限劳动供给”是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最合理的选择。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格局开始发生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不断增大的成本压力下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即所谓的“雁阵”理论)。同时,由于资本长期积累和“学习效应”的共同作用,原先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再高不可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下,这些产业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孵化”后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明显提升。上述两个过程同时发生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高素质、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将是一个持续性和结构性的现象(一方面是低成本的优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另方面是在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而资本和技术的进入门槛也在不断降低,中国在钢铁、石油石化、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成就已经表明,动态比较优势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考虑到上述因素,可以将主要制造业部门受WTO影响分为三大类(见表1):

  第一类:具有较强的现实竞争力,中长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加入WTO后会带来积极影响的部门。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和资源密集度很高的部门,主要有:纺织服装、皮毛羽绒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摩托车、电气机械及器材、部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

  第二类:不具有很强的现实竞争力,短期有一定或无明显影响;虽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具有潜在竞争优势,中长期存在一定发展空间的部门。这样的行业主要有:食品加工及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钢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除外)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

  第三类:现实竞争力很弱,短期冲击较大;但中长期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在竞争优势的部门。这样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业、化学医药、石油加工及石油化工制造业。

表1  加入WTO对中国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分类

  二、加入WTO对我国若干制造业部门的影响:案例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

  纺织服装业的全球化程度比较高,原因有二:一方面,纺织服装产品的可贸易性较强,便于远距离运输,国际贸易的物理条件较好。另一方面,由于其劳动力密集型特征明显,使劳动力成本在产业国际分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该产业的全球分工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标志的地域性集中倾向,随着劳动力成本水平变化还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阶梯转移现象。这两方面特征共同决定了纺织服装业较高的全球化程度。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具体表现在:第一,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形成在改革初期就实现了比较彻底的市场定价;第二,民营经济在该领域的增长很快,据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纺织行业非国有企业的资产和销售收入已分别占到全行业的56%和63%,服装行业几乎是非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资产和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90%以上;第三,对该行业的政府管理目前已初步形成通过行业协会间接发挥作用的格局,市场力量已成为影响行业运行的主导力量。

  我国纺织服装业还是一个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成熟度较高的行业。对外开放度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限制很小,对外商在该领域的投资没有特殊要求;第二,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在该行业已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服装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已经占到全行业的50%左右,纺织行业的外商投资也占到20%以上。服装行业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制造基地。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成熟度达到了较高水平。一方面,我国主要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稳居世界第1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国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纺织服装产业的组织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产业成熟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人口众多,对纺织服装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从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中国城市居民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特别是对产品档次和规格的需求会相应提高,中高档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扩展空间还比较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市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总量增长还有较大的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纺织服装产品消费的数量不及城市居民的1/3。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成本是第1位的。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劳动力成本优势非常突出,除了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外,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成本是最低的。从绝对水平看,我国大陆劳动力成本是中国香港的12%,是韩国的10%,是日本的1/40。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

  从技术水平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业,特别是在高档的纺织服装产品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来的进步较快。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先后取得了服装CAD、服装CIMS、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服装号型标准、服装柔性生产系统等一批成果,为整个纺织服装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重要前提。

  因此,我们认为,加入WTO以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总体上仍将在较长时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带来多方面的有利影响。第一,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育新型纺织企业提供有利条件;第二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引进技术、降低设备和关键面料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外资本;第四,有利于改善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等等。从纺织服装行业的各个分行业来看,加入WTO对棉纺、印染和化纤行业的影响较大,服装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要大于非国有企业。

  (二)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

  总体上讲,家用电器(电子)行业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制造部门之一。加入WTO对中国家电生产企业而言更多的意味着发展空间与市场机会。中国家电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正在崛起为世界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电冰箱年产量1400万台,洗衣机产量1400万台,空调器产量2000万台,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21%和50%。
  家电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国际著名家电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其产业链整合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步伐,伊莱克斯、通用电器、惠而浦、西门子、日立、松下、夏普等发达国家的家电巨头们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其全球性制造和研发基地。中国以其低廉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等综合优势成为它们心中最理想的投资场所之一。如日本东芝公司2001年已经全部停止其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机制造业务,转而将中国大连作为其电视机业务的全球制造基地。松下公司2002年2月在中国广州建立了年产600万台的全球最大的空调用压缩机生产基地,同时关闭了其在美国的工厂,将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部转移到中国。随着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一些大的家电制造商在全球化阵营当中也开始扮演主角,如中国海尔集团公司在美国设立子公司针对美国市场的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和市场开发活动。

  中国家电行业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逐渐成熟的制造技术。中国家电行业是政府干预较少、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从市场需求上看,发展中国家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必然会进入家用电器大规模消费的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家用电器进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步伐就始终没有停止。最初是日本产的家用电器蜂拥而入,随后是国内大规模投资热潮,上百条彩电和冰箱生产线在中国各地生根开花。尽管政府曾一度试图对彩电、冰箱等行业进行产业整合,以提高生产集中度,但是市场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似乎比政府干预更为有效。经过20年的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家电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2000年海尔、科龙、美菱、新飞等4家企业占据了中国电冰箱总产量的近60%,而10年前这个数字尚不足30%。国内家电企业引进的先进流水线和随外资而来的先进制造设备使得中国家电制造技术实现了彻底革命。今天的世界家电行业已经进入到产业技术成熟阶段,中国家电企业也不再是中低档彩电生产商的代名词,随着长虹大屏幕背投彩电的问世,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更宽范围内体现出来。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丰富、低廉但技术熟练的劳动力,以及完善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的支撑,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家电产业的优势。伊莱克斯、飞利浦、通用电器、惠而浦、西门子、日立、松下、夏普等这些国际大型家电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从事本地化经营,并以此作为其各自的全球性战略基地。在与这些国外品牌的“中国企业”竞争中,中国涌现出了海尔、长虹、TCL、康佳、海信、格兰仕、春兰、格力等实力强大的本地制造企业。以中国为制造基地的高质量和低价格的家电产品正在席卷全球市场,也改变着世界家电产业的竞争格局。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欧盟的反倾销税,中国彩电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会轻而易举地翻一番。

  除了家电制造领域的瞩目成绩之外,中国家电产业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分销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国美、大中、苏宁、三联等大型专业家电经销商在分销领域进行的“分销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家电业的物流供应体系。国美“定制生产”模式使得中国家电企业在更接近市场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形成了“双赢”的格局。

  中国加入WTO后,家电行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家电行业也并非没有隐忧:其一,竞争优势并不会“普惠”至每个家电企业。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家电企业将肯定被淘汰,或者被竞争力更强的企业所兼并与联合,中国家电业的竞争格局将随着产业重组的进程而有所改变。其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家电产品也并非没有任何阻碍地可以长驱直入,各种隐蔽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措施)仍然是中国家电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其三,在高端产品上,中国家电产品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通往“信息家电”的路上,中国家电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钢铁工业

  从国际竞争的特点来看,钢铁工业是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之一。具体来看,钢铁工业主要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较小,而且便于长距离运输,是可贸易性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但与汽车等全球化程度同样很高的行业相比,这类行业中跨国公司作用有限,国际贸易成为传递国际竞争主要途径,是全球性程度比较高的典型的大宗贸易品产业,价格在国际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钢铁行业是原材料工业中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步伐较快的行业。从市场结构来看,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本身的规模经济性和资本技术密集等特点,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多寡头格局。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减少污染、清理整顿钢铁市场,对大量地方中小钢铁企业采取了严格的关停并转措施。采用行政手段提高钢铁生产的集中程度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铁工业的市场化程度。另外,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在钢铁行业仍局部存在。所以,总体来看,我国钢铁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我国对主要钢铁产品征收的关税水平较低,而且多年来一直是国家引进外资的重点行业,对外商在该领域的投资没有太多限制。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性和其他方面原因,目前在我国钢铁行业投资的外资企业仍然很少。2001年我国钢铁行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企业数、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均低于7%,远远低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

  经过近50年的建设,我国钢铁工业不仅形成了很大的产业规模,总产量居全球第一,而且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和分工格局,产业成熟度较高。但与国外钢铁业横向比较,差距仍然很大。从产业集中程度来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钢铁联合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年产钢800~1000万吨,最低经济规模为300~350万吨,国外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量达2000万吨以上。而目前我国实际产钢企业290家,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的有46家,产量占总产量84%。其中,只有8个大型企业集团年产量在300万吨以上,符合最低规模经济的要求。1998年我国钢铁企业前4位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8%,前8位生产集中度也只达到43%。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里,我国钢铁消费保持了年均5%以上的增长速度。从发展趋势看,国内钢铁需求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汽车、建筑、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下,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另外,在部分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高的高档产品领域,国内需求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据估计,我国热轧板缺口12%、冷轧薄板缺口约38%,镀锌钢板缺口约40%,镀锡钢板缺口约33%,不锈钢板缺口在70%以上,另外如高速铁路用钢轨,造船用及海上钻井平台用高强度钢板,小轿车车身用新一代超轻钢,石油开采超深井用高强度钢管等一批相关工艺产品升级换代用钢材品种,国内还不能生产。所以,国内钢铁的潜在需求还很大。

  中国钢铁工业在资源禀赋方面并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同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原材料条件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煤炭和铁矿石的储量巨大,但我国已探明的储量中,工业储量仅占一半。铁矿地质品位平均为33%,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1%。目前我国平均每年约需进口5000万吨铁矿石,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铁矿石进口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是有一定优势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主要产钢国中最低的,人均工资水平不及个别发达国家的2%,比印度的人均工资水平也低60%左右。

  加入WTO以后,进口关税的较大幅度下降和进口配额的逐渐取消,确实会对我国钢铁工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冲击和影响不会很大,也不会太持久。短期来看,不利影响较多,冲击较大,而且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影响远大于关税减让的影响。比较而言,我国一些短缺品种,尤其是高附加值产品如高质量的镀锌板、不锈钢等,关税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进口冲击的力度较大,尤其是特种钢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不过,普通钢材受冲击力度不大。从中长期来看,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国内企业转机建制,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国内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特别是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和升级。此外,也有利于降低我国利用国外优质资源的成本。所以,中长期的冲击较小,有利因素将在中长期逐步体现。

  (四)石油石化产业

  石油石化是一个全球化程度十分突出的产业。发生在跨国公司之间的大规模重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并由此而改变了产业的竞争格局。新一代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技术、市场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它们控制了世界生产的33%、直接投资的70%、技术开发与转让的80%以上。截止2000年底,世界前三大石油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的炼油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15.5%,乙烯占14.6%。

  石油石化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石油供应和价格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对所有国家来说,该产业都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产业。相比较而言,中国对石油石化行业的控制较严,政府的干预程度依然过多,市场化程度较低。三寡头垄断是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经数次重组(尤其是近年来)后,形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简称中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SINOPEC,简称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简称中海油)三寡头垄断的格局。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拥有全部陆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拥有90%的石油炼制能力,以及52%的加油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一体化公司。规模较小的中石油独享海上石油资源专营权,缺乏中下游业务。中国的原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乙烯产量居第4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规模位居世界前茅。根据《财富》杂志2000年度世界500强排名(按销售收入计),中石化排名第68位,是世界第8大炼油公司;中石油排名第83位,是世界第4大能源公司。原油和成品油实行国营贸易(特别是批发业务),成品油定价参考国际市场价格由政府调控。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有限,特别是对上游的石油开采以及下游的批发和零售业务有严格限制,并从1998年起,连续4年暂停汽、柴油进口。

  虽然全行业总产量和主要企业有一定规模,但与跨国公司相比竞争力差距依然明显:一是生产综合成本较高。石油开采成本大体上为13美元/桶,其价格竞争力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成品油的成本与炼油厂的规模直接相关,国外最大的炼油厂规模达4000万吨/年,平均规模为530万吨/年;中国最大的炼油厂规模仅为1600万吨/年,两大公司的平均规模只有378万吨/年。二是技术开发能力弱。采用新技术是降低原油开采成本的有效方式,而中国的石油公司并不具备这些技术,优质无铅汽油我国需求的80%还需要进口。三是企业规模和效益也有明显差距。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股份公司,合计总资产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合计营业收入只及埃克森美孚的33%,合计税后利润也只及其51%。两大企业的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机制、营销水平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

  加入WTO对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对炼油、分销和化工领域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关税减让的影响。一方面原油进口关税从16元/桶降为0,这将有利于炼油厂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汽油关税从9%降至5%,将导致汽油价格大幅下降。在相互抵消的两方面影响中,后者的影响程度更大,将造成原已能力过剩30%的炼油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二是非关税措施取消的影响。成品油进口配额以2000年和1658万吨为基准年和基准量,每年递增15%,2004年1月1日取消进口配额,成品油的大量进口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三是分销服务开放和非国营贸易的影响。加入WTO3年后,将给予国外公司成品油零售权,5年后给予批发权。加入WTO后,部分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实行非国营贸易,加入WTO当年非国营贸易的最大允许量分别为720万吨和400万吨,每年递增15%。分销服务的开放,特别是国外公司的进入,将对中国的石油企业构成较大威胁。

  总之,虽然石油石化产业以及业内的骨干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但加入WTO后仍是受冲击比较大的行业之一,国际竞争力不强。从中长期来看,国内需求将呈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尤其是汽车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将拉动石油产品的消费。但是,由于受国内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立足于国内资源的上游发展空间不大。在此领域,中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还应该看到,快速增长的市场,为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关键在于调整和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在于能否把握住机遇。为此,只有深化企业改革,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加速调整结构,全面提升竞争力,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才能经受住加入WTO的冲击,并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得以发展。

  (五)医药行业

  医药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世界医药产业的发展已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超大规模的跨国制药公司购并活动高潮迭起;二是医药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企业重组在近四五年内迅速发展。企业重组后,资金集中、人才集中、技术集中、设备集中,形成了强大的“航空母舰”。如今整个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已经为不到20家的大企业所控制,而新一轮兼并浪潮远没有结束,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的大型医药企业只剩下不到10家。

  在世界疾病日益趋同的背景下,世界医药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已经形成,规模逐年提高,发展速度平均维持在7~8%的水平。与这种高速增长相伴生的,是对既有市场份额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的激烈争夺,其表现为跨国公司全球性购并行为愈演愈烈,对医药新产品,尤其是

加入WTO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若干行业分析与政策调整方向生物技术与天然绿色药物的研发投入愈来愈多。

  我国医药行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17.5%的速度增长,居国内各行业之首,也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已有6700个制药企业,1万多个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药店,能生产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药用敷料即药用包装和制药机械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药工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药出口国之一。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产业仍是一个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我国医药产业呈现“多、散、小”的格局,全国6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其利润总额还不如国外一家大公司。到目前为止,我国医药产品的生产一直以仿制为主,医药自主开发体系尚未形成。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000多种,99%是仿制的。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是仿制的。

  医药行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也是利用外资比较成功的行业。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医药商业的中外合资试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这些“三资”企业的建立,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医药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另外,随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中国的医药市场也越来越大。许多分析都认为,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在2000年达到190亿美元(1560亿人民币),2010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并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大市场。

  与国际医药业相比,原料药是我国主要出口的医药产品,但原料药附加值较低,规模效应明显,我国原料药企业的规模仍偏小。我国化学制剂业缺乏自主创制能力,即使是仿制产品在技术水平、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远,我国的化学制剂行业不仅无法走出国门竞争,并且更面临来自国外的进口药品的竞争。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瑰宝,具有稳定的国内市场需求,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放松对中医药品的管制,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我国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程度很低。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产品主要集中在常规设备等中低档医疗器械,而高档产品的生产较少,并且在技术方面较为落后。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一是关税降低。进口药物的关税将在加入WTO后的3~5年内从如今的20%降至6%;二是知识产权。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将执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有关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市场开放。加入WTO后,中国将不再要求跨国公司转让技术或资金以换取市场准入。

  因此,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业近期必然受到一些冲击,差距越大的方面,冲击会越大。但从长远来看对我国医药发展是有利的。主要冲击在三个方面:一是医药流通冲击最大。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落后,经营方式落后,企业多、规模小、企业效率低、效益低,冲击是必然的。二是新药、专利药、生物工程药的研制和生产,受知识产权保护限制,不能进行仿制,必然影响我国医药发展。三是高精尖的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受影响和冲击,现有生产的品种也将受到国外产品的竞争。

  为了提高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要实施兼并重组、强大自我,构建医药企业“航空母舰”;二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学会“与狼共舞”;三要技术开发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先开发一些见效时间短、投入费用少的品种,尤其在中药西制上,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六)汽车行业

  汽车工业属于技术与资金密集型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它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与品牌效应。在过去的10年中,国际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极为显著而又相互关联的变化:一是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二是跨越国界的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重组与联合。全球化促使汽车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的同时,推动了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的形成。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在未来几年之内,全球仅存5~6家整车制造跨国公司,将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中型卡车的批量生产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轿车生产方面也形成了上海、东北、京津等地相对集中的地区。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明显改善。这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国际汽车工业相比较,我国汽车工业一是整体实力相当弱小;二是“散、乱、小”现象严重;三是专业化程度低;四是产品研发能力弱,总体而言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表面上看,我国汽车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之一。但由于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处于高关税的保护下和非关税壁垒以及外商投资政策规制下,实际上是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产业之一。在各种工业产品中,汽车的关税最高,最高关税曾经达到150%。加入WTO当年,汽车关税税目共有165个,汽车相关税目99个。其中,最高的为轿车,税率为70~80%。汽车进口除执行配额许可证管理外,还附加很多条款。外商投资的股比不超过50%,并且禁止外商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

  就市场化程度而言,现行的目录管理导致了生产要素无法自由进入或退出汽车工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另外,众多的汽车生产企业相互之间产品不配套,自成体系,生产和销售按地区分割。在这种地区垄断与技术垄断下,我国汽车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分割的市场,与其他产业相比,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成熟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规模经济。国际公认的汽车经济规模为200万辆,而我国118家汽车制造厂的年总产量也仅200万辆。二是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尤其是轿车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1倍以上,现在还高于国际市场20~50%。三是缺少主导技术。技术落后的产品占40%,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客车旅行车,大部分是仅适合公路中短途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的低档产品。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仍然控制在合资企业的外方手中。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十分薄弱,至于零部件厂,其技术力量更为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更差。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1992年世界轿车保有量平均11.3人1辆,美国1.5人1辆,日本3.5人1辆,中国900人1辆。如果将来中国人均轿车保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保有量将达到1亿辆以上,年需求量将超过千万辆。巨大潜在市场的存在,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了基本条件。

  我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可以保证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产生规模效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我国具有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的能力较强,这些使得我国在发展汽车工业的若干环节中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优势。

  加入WTO初期关税降幅大,进口配额逐年增加并面临取消,因而进口冲击较大。但从中长期看,发展空间很大,具备一定比较优势(中低档乘用车、商用车和部分零部件有一定比较优势,高档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和潜在竞争力。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力度加大,内资企业的进入,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并带动价格下降,中国完全可能在中低档乘用车和商用车上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政策调整的方向

  从根本上讲,弱化WTO冲击的最终出路在于尽快提高我国各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不是政府政策的变相保护来迎接WTO的挑战,这是我国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政策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是消极的保护策略,还是积极的发展战略。答案应该是明显的:我们需要从策略上在竞争力不强、尚未发育成熟的产业领域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实施必要的应对措施(否则,我国政府为加入WTO所进行的艰苦的谈判将失去了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有效的、面向未来的、旨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这样的政策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制定一个面向全球分工和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和竞争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的实施,给以静态的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全球性的产业分工与重组格局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趋势已经展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全面融入全球性产业分工与重组当中,制定和实施一种立足于长期发展的、开放和竞争的,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思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对于受WTO影响不同的行业,应采取差别化的分类调整政策。对于那些近期和中长期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政策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充分地发挥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产业重组和合理化,使行业内若干大企业尽快做强做大;促进大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于那些近期受一定冲击,但中长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应在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中寻找发展空间,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没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可采取收缩战略,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大产业调整与援助政策力度,确保产业退出过程有序和安全。

  (三)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公开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创造面向各类投资者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重点解决4个方面问题:一是放松政府管制,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以备案制替代审批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确保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政策和企业竞争行为都能够在透明的法治环境下进行;四是加强政府服务功能。

  (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和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流动性差、社会包袱沉重、高负债率等历史遗留问题;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取消对国有企业的不当优惠;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塑造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缺位问题。

  (五)建立WTO框架内的产业预警机制,实施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对于那些短期内受外部冲击较大的行业,完善产业损害和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学会利用WTO条款来保护本国产业部门的现实利益,这也是WTO成员政府的一项通用作法。要充分利用WTO提供的《保障措施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反倾销协定》(GATT1994年第6条)等保障性措施,保护国内产业的正当权益。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我国制造商经常在国外遇到反倾销指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自律性行业协会组织。加入WTO后,由于政府不能再随意扮演企业“保护伞”的角色,因此,行业协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行业协会体制的成功经验,建立起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和“窗口指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