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近郊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近郊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_在线论文查询


近郊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发展】提要:农业休闲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途径。城市近郊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沈阳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对近郊农村的影响及发展的优劣势作出仔细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沈阳近郊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渠道一是依托本地资源,充分利用该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多角度发展农业;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快节奏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市中心城建筑森林的苍白,城市居民对郊区农业休闲旅游需求日渐增强。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有助于农村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 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就体现了国家对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的重视。沈阳市农业休闲旅游业已经有一定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一、郊区农业休闲旅游概述郊区农业休闲旅游是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农村文化、农家环境等资源规划成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资源基础。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第四,农业休闲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休闲旅游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国至少有十万家。沈阳的郊区休闲旅游在新城子区、苏家屯区等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如新城子区马刚乡中寺村的水果种植示范园,曾家沟村的三利国家A A 级生态农业示范园,苏家屯区白清寨乡的农家民俗体验游,马耳山生态旅游区的挖野菜、采摘樱桃、品农家饭旅游活动等等。
    二、沈阳市近郊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优势分析
    发展旅游需要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四个,即:有人、有闲、有钱和便利。具备这四个条件,旅游就会有重大的发展。沈阳市在近郊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以上四个方面都已经具备:
    一是“有人”。沈阳现有人口数量为720 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度假休闲的需求。城市规模越大,前往郊区旅游城市人口基数越大,郊区旅游越容易发育。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城乡景观的空间差异就越大,城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旅游出行率就越高。
    二是“有闲”。目前,我国每年有114 天的法定假日,加上带薪休假,沈阳市的工作人口每年将有三分之一的假日休息,有充足的时间旅游。
    三是“有钱”。2005 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13.2% ,为10098 元,达到小康水平,已经做到“有钱”。
    四是“便利”。近郊位于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段,临近城市,是距都市人最近的“自然界”,也是短途旅游的最佳去处。近郊的交通一般纳入了城市交通的大网络,公路四通八达。截止2005 年,沈阳已建成农村公路6198.4 公里,近郊区各村都已经有了较为宽敞的道路,很多地区甚至已经通了公交车。形成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意愿。因为休闲旅游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对农业休闲旅游的意愿取向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生存。本人曾经就该问题随机调查周围人群,90%以上的中青年(45 岁以下)都有“乡村游”的愿望。虽然该调查不具有普遍性,但至少说明想要“乡村游”的城市居民数量庞大,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潜力巨大。
    三、沈阳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作用
    农业休闲旅游投入少、收益高。农业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低,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有游客就有利润。在经营的过程中,农户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并未停止,还可以按游客的需求种植作物。因此,近郊发展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 58 -农业经济2007/ 【农业发展】7不但不矛盾,而且二者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带来以下益处: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旅游者观光的同时带来了购买力,农民也获得了旅游者的消费收入和购买农产品的收入,使其效益远优于传统农业。以新城子区马刚乡中寺村为例:该村从20 世纪80 年代起开办农家院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该村村委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 年到2005 年间,全村该项收入分别为人民币90 万元、120 万元和200 万元。二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休闲旅游将农业向第三产业扩展,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马刚乡中寺村160 户人家中,已有82家经营农家山庄,从业人员200 多人,约占中寺村人口总数的35% ,并提供劳动就业岗位500 多个,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都市综合症”随之而来。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农业休闲旅游集农业劳动、农产品生产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四、沈阳市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沈阳市四个郊区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呈现同质化。沈阳近郊农业休闲旅游推出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虽然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天天都一样,次次都相同”,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项目的同质性使旅游点间可以轻易替代,也不利于培养游客对该旅游点的忠诚度。
    二是景点分散且知名度不够。沈阳近郊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他们各自为战,缺少合作,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完全。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许多地方缺乏对旅游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单一,也缺乏必要的服务。例如鱼塘仅提供了钓鱼场所,不提供鱼杆、鱼饵等垂钓工具就可能使大多数游客放弃钓鱼,从而减少旅游收入。
    四是忽视旅游产品售后服务问题。旅游也是产品,也应该有产品的使用信息反馈和产品的售后服务。绝大部分开展了休闲旅游的村镇只提供迎来送往的基本服务,没有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从而导致游客流失。
    五是开发建设不规范。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的指导等原因,有些村镇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硬件设施较差,各类用地参差不齐。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与旅游业脱节,无法形成整体的风格,破坏了游客对农村旅游点的好映象。
    六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各村镇基本上把发展休闲旅游等同为经营饭店和旅社,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培训;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也不够规范,没有就业协议,服务人员的利益缺乏保障。
    五、加快发展近郊休闲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沈阳市近郊休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一是保持特色。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旅游区形象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异质特点。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使它有所创新和发展,但要避免开发后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是提高市场知名度。知名度的高低意味着游客对该旅游点了解的多少,就意味着客流量的多少,更意味着旅游点收入的高低。提高旅游点的知名度应做好对自身的广告宣传、与旅行社紧密的合作以及在节庆假日加大宣传力度等工作。
    三是加强与周边景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旅游点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要注意与附近景点构成互补,丰富产品结构,扩充产品数量,增加游客的可选择性。要把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纳入整个地区的旅游网,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项目的开发要结合季节的转化,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农业的特点推出相应项目,比如春季郊外踏青,夏季观景避暑,秋季采摘果实,冬季冰雪项目等。
    五是加强自身建设,搞好内部管理。在发展旅游的硬件方面,必须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完善的旅店、餐厅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在管理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强对服务人员技术培训;二要加强对游客宣传教育,增强游客维护生态环境意识;三要与受聘人员签订就业协议,确保受聘人员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四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
    [3]郑耀星、储德平.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2005
    (1):13-17[5]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
    (2):76-79●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110161- 59
    农业经济2007/ 7◎




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