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在线论文查询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一、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
  (一)产业基础
  作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客观来看,加工贸易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首先取决于各国产业的要素优势。要素优势影响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的发挥也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加工贸易面向国际市场,因而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要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
  1.劳动力供给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天赋比较优势,对于拥有12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并致力于由封闭向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一优势自不待言。中国在工业化和经济转型中释放出来的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促进和保障了中国东部地区十几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上升。
  就中长期来看,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来自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和来自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口,使中国在21世纪初期的十年内,每年约有2700万新增就业人口。以年均国民经济增长8%计算,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约为810万,以充分就业为标准,中国每年仍有上千万的待业人口。这种就业形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优势仍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的比较优势预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中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2.技术水平
  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转移技术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通常情况下,在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只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性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在进口替代条件下,这些产业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外贸和外资的强烈冲击下,多数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悬殊。
  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到90年代中期,中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从设备状况来看,制造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24.6%,其中,为其他行业提供机械装备的机械行业本身设备就十分陈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11.82%,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占52.74%,还有约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就产品档次而言,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7.8%,居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26.9%,居国际70年代水平的占48.7%,还有7%的产品属于国际60年代的水平(《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由于产业设备落后、产品质低价高,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了内资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扩散和技术外溢,也妨碍了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3.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综合表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如表1所示,1985年,在主要出口制成品中,中国呈现比较优势的制成品只有纺织、其他金属制品、成衣和杂项制品,这些制成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处于弱比较优势状态。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改观,1996年,中国出口制成品中除去原有的纺织、其他金属制品、成衣和杂项制品之外,无机化学、医药品、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机动车辆和光学仪器也呈现出比较优势。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机电产品部分比较优势为弱比较优势,成衣和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强比较优势。

表1 中国制成品贸易竞争优势的变化 (%)

SITC分类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有机化学品  -0.380  -0.149  -0.258  -0.107  -0.105  -0.148  
无机化学品  -0.050  0.593  0.636  0.632  0.612  0.597  
染料鞣料及色料    -0.288  0.200  -0.165  -0.133  -0.082  -0.046  
医药品  n.a  0.212  0.306  0.493  0.624  0.521  
精油、香料、化妆及清洁品    1.00  1.00  0.614  1.00  n.a  n.a  
化肥  n.a  -1.00  -1.00  -1.00  -1.00  -1.00  
人造树脂、塑料及纤维素等  -1.00  -0.699  -0.898  -0.846  -0.869  -0.494  
其他化学材料及制品    -0.347  -0.327  -0.390  -0.314  -0.272  -0.819  
加工皮革制品及硝制毛皮    -0.526  -1.00  -0.619  -0.456  -0.500  -0.372  
橡胶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0.417  
软木及木制品  -1.00  -0.348  -0.230  -0.181  0.036  0.085  
纸、纸浆制品及纸板  -0.483  -0.434  -0.564  -0.527  -0.563  -0.573  
纱、纺织制品  0.340  0.142  0.057  0.113  0.005  0.071  
非金属矿加工品  -0.183  0.488  0.430  0.406  0.449  0.446  
钢铁  -0.967  -0.380  -0.515  -0.672  -0.285  -0.262  
有色金属    -0.776  0.015  -0.476  -0.074  -0.287  -0.146  
其他金属制品  0.098  0.454  0.447  0.383  0.440  0.529  
动力机械及设备  -0.734  -0.729  -0.507  -0.527  -0.351  -0.351  
特殊工业的专用设备  -0.944  -0.601  -0.852  -0.879  -0.848  -0.741  
金工机械  n.a  -0.503  -0.688  -0.894  -1.00  -1.00  
通用机械设备及零部件  n.a  -0.527  -0.579  -0.655  -0.576  -0.360  
办公机械及资料处理设备  n.a  -0.346  -0.049  0.125  0.325  0.336  
通讯录音复制器具及设备  -0.930  0.016  0.066  -0.005  0.214  0.174  
其他电力机械仪器及零部件  -0.836  -0.254  -0.150  -0.090  -0.043  0.066  
道路机动车辆  -0.965  -0.058  -0.504  -0.454  0.079  0.287  
其他运输设备  -0.752  -0.739  -0.493  -0.727  -0.383  -0.171  
卫暖、管道及照明设备  n.a  n.a  1.00  1.00  1.00  1.00  
家具及零配件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旅行用品、手提袋等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成衣及衣着用品  1.00  0.990  0.949  0.949  0.920  0.931  
鞋类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1.00  
专业和科研及控制仪器具  -1.00  -0.606  -0.525  -0.462  -0.364  -0.223  
摄影器材、光学用品及钟表  -0.721  0.132  0.130  0.228  0.279  0.343  
其他杂项用品  0.236  0.438  0.618  0.684  0.633  0.746  


资料来源:UN: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Yearbook。
  中国80年代初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决定了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只能居于劳动密集型环节,从附加值最低的组装工序开始参与国际分工。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所发展,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国际比较优势呈弱势状态,因而,中国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有所上升,但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仍占主要部分。
  (二)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
  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创新,东道国通过引进外资达到促进自主技术能力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加工贸易发展中,除去跨国公司的主观因素,东道国当期的产业技术水平决定了跨国公司初始的技术转移水平,而东道国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则决定着技术外溢效果,并推动着新一轮的技术转移和外溢。
  中国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距离现实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研发经费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首要障碍。无论国家、产业和企业,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都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在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约在1~1.5%之间,而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则徘徊在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年);在产业层面上,中国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0.29%,其中机械制造业为0.53%,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0.35%,纺织制造业为0.12%。而美国在1992年产业研发投入平均为3.7%,其中最高的是医药与生物技术,达11.5%,最低的是食品业和服务业,为0.7%;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左右,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只占企业的45.6%(史清琪:《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研发经费的低投入直接影响了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是我国技术引进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严重失调。1998年,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05,远低于1∶10的国际水平(王昌林、张志宏:”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国社科院院报》,2001年4月17日)。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加之各种体制问题的制约,我国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地辅助企业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难以紧随外企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
  (三)机制制约因素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各领域中尚未改革到位的运作机制制约着经济开放和发展的步伐,加工贸易也不例外。
  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深层次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机制问题。由于机制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主体为三资企业占据,加工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台湾、韩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内资企业迅速地适应了跨国公司的需求,形成了高质量、大规模的供应能力,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他们成为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微观主体,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断壮大。而在我国,承载着国家大部分要素资源的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僵化、市场适应力差,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则因许多束缚条件尚未成长起来,这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这种局面一方面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些基础本身尚待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可能带来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被大幅度抑制,更重要的是,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积累实力、发展壮大的进程没有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另一重要体制性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由于直面市场竞争,企业具有最直接和最强烈的研发需求,因而,企业应是产业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体制基本是政府计划、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主导、项目管理,缺乏市场化、产业化导向,在风险融资不发达、不规范的情况下,有限的人力、资金投入没有合理的配置机制,投入产出效应极差。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美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73%,日本为65%,德国为66%,俄罗斯为69%,韩国为67%,我国仅达43%(史清琪:《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加工贸易链条的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援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竞争,转移技术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这样,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这是加工贸易发展中技术进步和外溢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制度。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培养牢固的守法观念,在中国产业界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成为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政策环境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一揽子”要素效应和加工贸易在促进出口、带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发展中国家争相对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我国也不例外。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外资和加工贸易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给予了各种“超国民待遇”。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软硬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但是,加工贸易优惠政策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负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种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不完备现象影响或抑制了中间配套产品的生产,从而对技术转移和外溢构成障碍。其中包括,关税政策中对最终产品高关税而对中间产品的减免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中,对境内结转的上游企业不实施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时间长,周转环节多;深加工结转“先征后退”等等。
  另外,加工贸易运转中也存在一系列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生矛盾的政策因素,需要在实施中加以修正和解决。表2列出了接受调研的企业对相关阻碍政策依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的分值情况。根据表中分值情况,目前对企业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阻碍因素是进口手续的繁琐和进口设备关税、增值税过高,其次是减免税的设备目录不够明细、样品进口受到限制,再次是知识产权问题,其他两项的分值较低,重要程度相对较轻。

表2 阻碍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因素

  A  B  C  D  E  F  G  
1分  8  5  5  9  12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9  13  
2分  6  8  13  14  24  21  12  
3分  4  11  19  10  17  13  15  
4分  10  5  11  20  24  14  22  
5分  26  27  41  34  41  40  33  
6分  15  16  20  25  15  21  14  
7分  19  17  23  29  12  9  15  
8分  41  32  47  33  11  27  27  
9分  29  53  19  17  2  7  13  
10分  165  201  53  59  15  26  41  
总分  2664  3167  1695  1677  842  1074  126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注:A、进口设备关税、增值税太高
B、进口手续太繁、耗时长,不利于开展附加价值高、交货期短的加工活动
C、享受减免税的设备目录不够明细
D、样品进口受限制
E、科研人员人个所得税太高
F、R&D设备得不到税收减免
G、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
  对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的政策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保持引进外资的总量增长是各地衡量官员业绩的重要方面,为此,各地政府竞相制定更为优惠的引资让利政策,在扭曲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地方间的恶性竞争,成为中国引资的一大特色。地方政府重数量、轻质量的引资思想和行为,给外资企业以极大的便利,却忽视了外资进入对当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应该产生的积极影响。事实上,各级管理部门在引资和管理中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政策和监督措施。如苏州市外经委在项目审批中,根据行业特征制定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的参考值,这项措施就有效地监督和促进了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增值率的提高。
  (五)外资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东道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进入的前提条件,在此条件下,跨国公司根据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战略目标,确定东道国在其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和向东道国转移的技术。首先,中国强大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是所有外资企业进入的最重要的因素,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是外资企业共同的、首要的目标。其次,中国在外资和外贸中的优惠政策为外资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如此背景下,行业自身特点、中国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市场竞争局面成为外资企业转移技术和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的决定因素。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调研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上述分析,可以以调研结果对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作一总结。
  表3显示了接受调研企业对影响技术进步因素的选择情况。按照重要程度打分,计分结果显示,各项选择得分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F—C—J—I—D—E—K—A—B—H—G。其中,选项G的分值最低,表明一般情况下,由于我国加工贸易链条的技术水平与母公司最先进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母公司对加工贸易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不大,难以构成对我国加工贸易技术进步的阻碍;选项F、C、J和I分值较高,与其它选项拉开了显著的距离,表明资金不足、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政府鼓励政策不够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依次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障碍。

表3 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A  B  C  D  E  F  G  H  I  J  K  
1分  14  19  12  19  10  4  21  24  12  17  24  
2分  21  31  13  16  16  17  15  18  21  17  21  
3分  13  25  14  24  24  11  8  23  16  17  14  
4分  14  12  17  18  18  16  11  13  16  22  10  
5分  40  35  40  31  31  39  16  16  34  31  28  
6分  18  11  16  17  17  20  5  8  18  11  20  
7分  15  10  19  22  22  18  7  5  17  20  19  
8分  26  17  39  14  14  29  5  9  23  31  17  
9分  15  13  23  11  11  19  3  5  15  21  9  
10分  9  21  85  26  26  127  27  46  57  62  25  
总分  997  978  1946  1077  1068  2249  615  921  1452  1608  1008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注:A、国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B、国内技术人才工资过高
C、国内总体技术水平太低
D、国内技术开发成本高于国外
E、技术开发的风险太高
F、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
G、海外母公司不允许
H、企业已有技术足够,不必开发新技术
I、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J、政府鼓励技术开发的政策力度不够
K、中国存在阻碍技术进步的政策因素
  二、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加工贸易最初“三来一补”的形象和后来与之相关的“走私”现象,使人们对加工贸易的认识出现了种种误区,对加工贸易发展在技术
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也意见不一、认识不足。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服务的指导思想,促进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资政策、税收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一致性,杜绝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策摩擦,共同为提高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
  (二)鼓励技术进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
  各级地方政府转变引资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注重外资政策与技术政策的协调,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鼓励并与企业联合进行职工培训。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
  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先进设备进口的各项优惠措施,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建设新的生产线和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
  鼓励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三)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其中包括:改革关税制度,逐步降低制成品关税,减少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税收差异;改革海关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为深加工结转提供便利条件;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缩短退税时间,减少退税环节。
  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供优惠贷款、补贴和各项信息服务,动员各方力量推动内资企业的配套产业发展。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四)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扶持民营企业,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力条件;民营企业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应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实行国营、民营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一体化”发展,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加工工业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从改善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来解决加工贸易的配套生产和升级换代能力问题。
  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组织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同时,重视高新区的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为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培育坚实的后继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从发展伊始即应吸取传统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走外资与内资共发展,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
  (六)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研发展的产业化
  加快传统科研体制的改革步伐,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的倾斜,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并举,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七)加快流通领域的开放,促进物流发展
  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一些地区配套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的采购中心逐步建立起来,流通领域的物流服务渐渐不能适应需要;同时,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也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相关服务业往往不能很好地给予满足。因此,需要加快流通领域的开放,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
  (八)协调地区间和政府部门间的政策,提高加工贸易管理绩效
  地方政府和各部门间的政策不协调,往往使中央政策的执行降低了绩效,甚至偏离了轨道。应加强地区间引资政策的协调,加强外经委、海关、税务和商检等部门的合作,在实施对加工贸易积极鼓励的同时,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有效监督,有力地推动加工贸易向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加速发展。

表4 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最看重的因素

  A  B  C  D  E  F  G  H  I  J  K  
0分  20  52  34  62  94  69  82  124  148  98  70  
1分  7  7  3  12  13  11  12  17  18  16  9  
2分  5  11  9  9  14  23  28  22  26  20  14  
3分  3  8  11  10  18  13  19  23  17  20  12  
4分  1  17  5  14  14  13  24  11  14  14  12  
5分  24  35  35  38  30  26  31  28  16  43  30  
6分  15  26  10  15  26  18  14  14  11  17  20  
7分  17  20  23  23  16  21  17  14  7  15  22  
8分  34  51  49  51  26  44  27  13  7  16  31  
9分  28  30  35  26  19  12  13  7  9  11  30  
10分  256  73  211  71  67  63  47  26  11  30  83  
总分  3443  2000  3287  1909  1618  1623  1382  923  619  1121  1893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企业调查。
注:A、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B、本地完善的基础设施
C、本地劳动力价格低廉
D、本地地价低廉
E、便于进入中国市场
F、方便本企业产品的出口,如邻近目标市场
G、便于在中国采购所需的原材料与零部件
H、母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要求
I、到中国来为下游企业配套生产
J、中国有较好的配套生产条件
K、加工贸易的保税监管政策
按照积分顺序依次为:A、C、B、D、K、F、E、G、J、H、I



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