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浅析台湾失业情势恶化的成因

浅析台湾失业情势恶化的成因_在线论文查询


浅析台湾失业情势恶化的成因  1、失业规模。
  由于1996年台湾就业增加率仅为0.25%,创1952年以来最低水准、失业率急升至2.6%,1997年至2001年间台湾失业情势持续恶化。失业率由1995年的1.8%逐年攀升至2001年的4.6%(广义失业率由1996年的3.8%攀升到2001年,高达6.5%)失业人数不断扩增,由1996年24.2万人剧增至2001年高达45万人。涉及人口达104.6万,创历史新高。2001年台湾失业率不仅较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且高于同期韩国的3.7%,亦与同期美国的4.8%和日本的5.0%相当,显示台湾失业情势相当严重。
  面对失业率持续攀升的挑战,近年来台湾当局陆续推动有关振兴经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方案,但由于岛内整体经济未能获得改善,台湾严重的失业情势仍继续恶化,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显示,2002年上半年失业率继续攀升至5%以上,7月份的失业率高达5.23%,预计8月份可能再创新高。更严重的是根据岛内1111人力银行的调查显示,今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31%已经找到工作,即有69%的应届毕业生在待业。
  2、当前台湾失业情势的特点。
  ①在失业人口中,以非自愿失业人数居多。
  失业人群中,非自愿性失业人数由1996年的9.3万人增至2001年的25.8万人,所占比率由1996年的36.0%大幅提高至57.3%,增幅达21.3个百分点。
  ②失业期间延长,长期失业人数递增。
  失业者平均周数由1996年的20.5周,递增至2001年的26.1周,其中低学历劳工平均失业期间由19.7周猛增至28.2周。1996年—2001年间长期失业人数由5.9万人增至15.2万人,占总失业人数比由24.4%增至33.8%,其中又以低技能、低学历劳工所占比率攀升最快。(参阅表1)
    表1  台湾失业情势之变化  单位:%
  附图
  注:1.失业率为(失业者+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之非劳动力)/(劳动力+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之非劳动力)x100。
  2.非自愿性失业者包括因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及临时性工作结束之失业者。
  3.长期失业人数指失业期间在27周以上之失业者。
  4.转成率=转业者/(退出就业人数中的失业者+转业者)x100。
  资料来源:1.“行政院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2001年。
  2.“行政院主计处”编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人力运用调查报告,2001年。
  3.转引《自由中国之工业》92卷第2期。
  ③失业结构呈现五个态势。
  (1)性别结构:在台湾的失业队伍中,男性劳工远较女性劳工失业恶化情况严重。男性劳工失业率由1996年的2.7%递增至2001年的5.2%,与总失业率之相对比值由1996年的1.05升至2001年的1.13,同期女性劳工失业率2.4%上升为3.7%,与总失业率相对比值由0.93降至0.81。
  (2)年龄结构。从年龄层面观察,台湾青壮年失业问题最为严重,且有上升趋势。青年劳工失业率由1996年的6.9%增至2001年的10.4%。
  (3)行职业结构。就失业者之前职行业观察,工业部门失业率大幅攀升,低技能之蓝领劳工失业严重。在全体失业人群中,1996-2001年间低技能蓝领劳工失业率由2.55%攀升至5.81%,失业人数占非初次寻职失业者之比率由47.3%增至54.0%,恶化最为严重。(参阅表2)
    表2  1996至2001年职业别失业率之变化  单位:%
  附图
  注:1.职业别失业率=失业者前职业人数/(失业者前职业人数+该职业就业人数)x100。
  2.蓝领劳工包括:生产有关工人、机械设备操作工及体力工。
  资料来源:同表1。
  在工业部门中,以制造业离职失业人数最多,占非初次寻职失业之比率,由1996年的2.5%增至2001年的30.2%。失业率又以营造业最高,由1996年的3.95%剧增为9.58%。(参阅表3)
    表3  1996至2001年部门别失业率之变化  单位  %
  附图
  注:部门别失业率=失业者前职行业人数/(失业者前职行业人数+该行业就业人数)x100。
  资料来源:同表1。
  (4)教育结构。当前台湾低学历劳工失业扩大,失业率高于总失业率,失业率相对比值明显攀升。1999-2001年期间,低学历失业率由2.0%升至4.7%,相较于总失业率的比值由0.77扩大为1.03。
  (5)区域结构。台湾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失衡,较具现代化的传统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多数集中在中部、北部,不但导致南北就业机会差距扩大,且每当景气波动或产业结构调整时,南部及东部区域的失业问题远比其它区域严重,例如,2001年东部及南部地区平均失业率分别达4.78%及4.76%,均较总失业率4.57%为高。
    二、近期台湾失业率攀升之成因分析
  当前台湾劳动市场失衡成因错综复杂,既有岛内因素,又有岛外因素;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长期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惟从总体经济角度考察,概略可归纳为三类:1.景气循环性失业;2.结构性调整因素,即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力结构转变之滞后,或厂商转赴岛外投资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3.制度僵化因素,即劳动市场调整机制失灵或劳动供需信息不畅(或不对称),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台湾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景气循环固然是失业率上升的短期因素,但结构转型困难,法制不合时宜等因素,应为失业率急剧上升的长期因素。过去六年来,台湾失业率的攀升,以自然失业率(包括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为主,根据台湾Beveidge曲线估算,2001年台湾失业率4.57%之中,循环性失业占1.93个百分点(占42.3%),自然失业率占2.64个百分点(占57.7%),与一般工业化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失业型态相类似。具体分析如下:
  1、景气波动因素。
  景气变化对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而言,景气严重衰退,就会迫使企业紧缩劳动需求,非自愿性失业者占总失业人数比率会相应提高,1996至2001年间,非初次寻职的失业人数由18.6万人增为37.5万人,占总失业人数比率由76.9%上升为83.3%,从失业原因探索,非初次寻职的失业者中,以“工作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最多,由6.8万增至20.6万,5年间增加约2倍,占总失业人数比率由1996年的28.1%,大幅增至2001年的45.8%,成为失业攀升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临时性或季节工作结束”的失业人数所占比率由7.9%上升为11.6%,这些均显示景气变化对失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参阅表4)
    表4  台湾失业者之失业原因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2、结构性因素。
  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变动关系,基本上可利用产业结构偏离系数、Lilein指数及差异度指数来反映。
  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是就业结构(占总就业比率)减生产结构(占实质GDP比率)与就业结构的比率。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若为1,即表示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同步变动;若系数值偏离1则表示存在结构偏离;负数表示就业比率小于生产比率,台湾历年产业结构偏离系数如下表。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Lilien指数系以产业别就业增加率之加权标准差来测度就业结构变化程度,差异度指数系以产业别就业人数占全体产业就业人数比率之变化的绝对值加总后,取其值的二分之一,测度就业结构变化程度。台湾就业结构转变速度为下表。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1。
  从上表中可发现,Lilien指数及差异度指数由1981-1987的0.97及3.56增至1988-2001的2.84及12.90,后者为前者的2.93和3.62倍,反映后者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快,以1996年台湾失业率攀升之关键年为界观察,则可发现1996-2001年的就业结构转变速度均比1998-1995年为慢,显示过去6年间台湾就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这是导致当前台湾失业率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劳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
  根据IMD发表的《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接受评比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劳动法制弹性化指标为4.7595,排名世界第22位,在亚洲四小龙中,低于香港的8.4286(排名世界第一)和新加坡的8.1493(世界排名第二),仅高于韩国的4.0845(世界排名第32位)。
  台湾自1984年实施“劳动基准法”后,工资决定的制度性力量突然增强,明显削弱台湾劳动市场弹性化。台湾《劳动基准法》的僵固性主要表现如下:(1)基本工资偏高、降低厂商竞争力;(2)变型工时限制过严,削弱企业应变能力;(3)退休金规范阻碍人力移动,不利中高龄劳工就业。自2001年1月起,台湾劳工法定工作时间由每周48小时降为两周84小时,引起严重的劳资纠纷,透视日本劳工法定工作时间从48小时降到44小时历经10年的时间,反观台湾仅以半年缓冲期即大幅缩短工时,严重冲击大多数厂商,因此,在劳动成本突然提高下,厂商必然加速本身的结构调整,提早关厂、歇业、减产或外移,失业情势必然随之恶化。劳动市场调节机制僵化,也是造成目前失业情势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造成台湾当前失业情势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而不能用单项原因解释,而必须综合的、完整的、系统的,全面地给予解释。
【参考文献】
  1.林大候等:《台湾就业水准提升策略之研究》,《自由中国之工业》(台湾)92卷4期第29-141页。
  2.尤敏君:《解读“我国”失业之成因》《台湾经济研究月刊》第34-40页。
  3.丘秋莹:《当前台湾失业率攀升之分析与对策》,《自由中国之工业》92卷,第6期第1-44页。
  4.李诚:《“我国”失业率上升不能避免》,《经济前瞻》74期,3月号第25-32页。




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