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_在线论文查询


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对新阶段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分析
  今后5~1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先启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特点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二)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大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结构;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小康(部分富裕)生活为中心;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竞争意识,加强现代管理,面向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逐步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竞争的轨道。
    2.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就农业而言,到2030年左右,我国农业整体上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当代科技、先进装备与高素质农民合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力为主力,以农产品市场体系、支农工业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为支撑的,能够适应人口峰值期全国人口小康生活(部分中等富裕)需求的,能够应对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局面的,向着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三)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与对策
  从“九五”情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三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十五”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为前提,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农民增收和粮食与食物安全则是“十五”期间两件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
    二、面向21世纪,调整我国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
  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次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国民经济调整和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革命,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见表1~表7)。
    表1  改革开放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变化  %  
年份    1978    1985    1997
农业    80.0    69.2    56.0
林业    3.4      5.2      3.4
牧业     15.0       22.1    31.5
渔业    1.6      3.5      9.1
<C>

    表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及其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 %  
产业结构      农村        全国
      1978  1985  1997  1978  2000
第一产业  68.6  57.1  24.4  28.1  15.9
第二产业  26.1  35.7  62.9  48.2  52.9
第三产业  5.3    7.2    12.7  23.7  33.2

  
    表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增长速度的变化  %  
年份  1978  1984  1995  1996  1997
增速  8.1    12.3  10.9  9.4    5.3

  
    表4  种植业与畜牧业内部各业结构比(1999)%  

       种植业          畜牧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猪  牛羊  禽
45     25     30     67  13   20

  
    表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  元/人  
年份    1978   1985   1997   1999
纯收入   134     398     2090   2160

  
    表6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产值、猪牛羊肉、奶类及水产品产量与1978年相比的增加量  
林业产值(1997)  猪牛羊肉(1996)  奶类(1996)  水产品(1997)
增加1.9倍      增加4.6倍      增加6.1倍    增加6.7倍

  
    表7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1999)%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美国
43       130      220      270

  
    (二)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要求,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1)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
  (3)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
  (4)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5)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改革,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6)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广大农户。
  (9)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
    (三)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内涵
  农业结构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部门内各生产项目间的构成比例和组合,是农业资源的转换器。市场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益。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结构。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重心也会从低层次逐渐转向更高层次。同时,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需求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将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多样化和高级化。
  合理化是指农业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化能力和互补协调关系,例如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结合与互补,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结合与互补等,合理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的科技进步,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高级化是指农业产业通过主导增长部门的更替与演进,发生一系列的质变,导致农业和农村产业的高附加价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化。
    1.结构转换是有序的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业知识技术传播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不断出现分化和综合,新市场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相应转换,这种转换是有序的:农业由传统单一的种养业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供应、产中服务和产后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由自给自足的产品化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手工畜力、分散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等等。
    2.结构调整是不断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
  所谓广度,就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所谓深度,就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值增收。
    3.结构调整是实施科教兴农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决定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能否使农业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组织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培育出应用高新技术的农业新兴产业部门,导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优化。
    4.结构调整是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
  通过调整结构,增加农业的资本、技术投入,必将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
    5.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搞好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四)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农产品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类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油料(油脂)、蔬菜、果品和肉、蛋、奶等;第二类是间接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如饲料粮、饲草、作物秸秆等,它们可以转化为肉、蛋、奶、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第三类是用做工业原料的必需品,如棉花、麻类、烟叶等原有的工业原料作物,以及原来是粮食作物,现成已转化为工业原料作物的玉米、高粱、薯类等。通过深层次加工增值,满足人们对日用品、工业品和增加收入的需求。
    1.满足直接需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多品种、高质量、高效益为主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正由吃饱向吃好阶段发展,正在向吃的精、吃的科学的方向发展。总的来看,居民摄取的食物中,热量有余,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年缺口仍然很大。
  一是要增种高蛋白、高脂肪的大豆、油料作物,积极引进、筛选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特种专用品种。
  二是要积极增产动物性食物。在目前的食物消费中,蛋白质含量低而耗粮高的猪肉占动物性食物的67%左右,而蛋白质含量高耗粮少的禽、蛋、奶、鱼类和草食性动物所占比重过低。调整动物性食物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食用动物对植物能量、物质的平均转化,是有效地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的关键。例如,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畜禽品种,把畜禽商品实物量的增长建立在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的畜禽品种基础上。积极发展家禽生产,扩大高产、优质品种的比重;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节粮型食草畜禽和水产品等,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
  三是全面发展非粮食物。例如一些地区的荒山海涂、丘陵地带有的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十分适宜发展非粮食物。许多地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不少特色产品。比如“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农业特色经济已遍布各地,通过系列开发已逐步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豆类、蔬菜、瓜果、竹笋、食用菌以及木本粮油等非粮食物,不仅能大幅度增加食物供给总量,并对提高人民营养水平,改善食物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2.满足间接需求,应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调整农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肉、蛋、奶产量成十几倍、几十倍增长,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饲料种植业,仍然沿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以至粮饲不分、以粮代饲、以秸秆代饲草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浪费了粮食,增加了成本,降低了饲料报酬,降低了经济效益。为此,农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青贮玉米以及高蛋白、高产的紫花苜蓿、“冬牧70”黑麦草等优质饲草,并将其纳入播种面积之中。在草原地区,完善草地围栏、划区轮牧,大力发展培植割草地和人工草地,尽快实现草地牲畜冬春以圈养舍饲为主的饲养方式,增加设施畜牧业比重。
  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国际先进经验证明,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也就没有经济的繁荣。经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达到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40%左右,只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的1/4~1/6。因此要大力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提高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使食品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满足工业加工需求,要向区域化、专业化调整工业原料作物结构和布局
  为工业加工品生产农产品原料的农作物称为工业原料作物。狭义的、传统的概念,它包括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药材等经济作物;广义的、现代的概念,除上述经济作物外,还应包括主要是淀粉、酒精、医药、饲料等工业加工原料的甘薯、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
  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生产要同原料来源和产品的加工消费地区相结合,农业布局同工业相结合,以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业原料作物要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向高效区相对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甜菜、烤烟、高粱、甘薯等小宗工业原料作物,应在优势地区集中发展,使在全局是劣势的作物,在局部变成种植、加工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宗经济作物,如棉花,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比重,根据区位优势调整布局,集中种植。对于粮、饲、加兼用型的工业原料作物——玉米,应根据规划,在集中产区建设饲料加工厂或工业品加工厂,反过来促进玉米的集中种植和生产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玉米产业化。特别是食品工业,要加快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现代工业制造型态的转变,成为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三、中国农业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将面临一个新的外部环境,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毫无疑问,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农业来说,一般认为加入WTO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时间上短期看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可以说是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挑战。
    (一)加入WTO,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的机遇
  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加入WTO,将为国内农业带来以下发展机遇。
  第一,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能够享受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同时,在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化的进程中,为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利用WTO成员资格,参与WTO多边谈判以及制定WTO新规则。被动遵守和执行他人谈判制定的规则,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相反,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明显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后,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的比较利益低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有利于国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利益高的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有利于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拓宽,加速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将会更容易,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将更为紧密和频繁,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这将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第五,有利于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入WTO,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在给我国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由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面临开放的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也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进口的控制措施主要是进口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同时由国营进出口公司进行垄断性经营。加入WTO以后,根据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取消非关税措施,各成员的农产品进口控制措施只能通过关税措施。WTO要求的这种进口控制方式的转变,本身就意味着各成员国将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可以认为,我国加入WTO,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具体而言,耕地密集型的、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产品所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二是对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方式的农民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是大豆、玉米的生产区,如东北和华北地区,这些产品进口的增加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造成直接的压力,而且,加入WTO后,中国玉米的流通格局也将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粮的省区可能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大豆,而不再从东北调进。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极有可能造成农民收入的短期内的下降。
  第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有可能受到被动调整,调整的空间也将受到规则约束。加入WTO,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要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则,国家农业支持措施尤其是农业投资的范围与力度将受到影响。我国现行农业政策措施大多符合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规定,但是,今后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民收入支持、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将受到WTO有关规则的约束。
  目前,由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这就意味着,加入WTO后,我国对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价政策、对农资价格的补贴等对农业的市场支持水平应控制在农业生产总值的10%以下,偏低的支持水平明显与我国农业的规模不相称。显然不利于我国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和收入政策来调控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我国粮油等农产品进口的增加,直接加重国家外汇的支出负担。一方面,在WTO框架下,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各国给予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就逐步减少,被扭曲压低的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将呈上涨趋势;另一方面,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资源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国内供需将存在一定缺口,进口部分粮油产品将是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外国优质低价农产品很容易挤进国内市场,增加我国进口粮油的外汇开支。
    (三)对策建议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及时做好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应对工作。
  第一,以加入WTO为契机,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上是在过去我国农产品短缺时期形成的,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难适应加入WTO后对农业生产、流通、贸易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此,应尽快建立一个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进行协调统管的政府机构,真正能够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
  第二,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制定农产品交易法规,建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农产品市场的能力;改革我国农产品内外贸脱节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农产品内外贸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和机构;培育和壮大农业要素市场,逐步形成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业合作金融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农村资金市场,培育多元化的平等竞争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培育多元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主体;积极稳妥地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开拓农村非农就业渠道,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耕地合理流动机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加强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研究,用好用足WTO规则。(1)加大国内农业发展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提供农业科技服务。(2)建立主要农产品价格保障体系。尽管我国在农产品价格支持方面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但WTO允许提供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绿箱政策),把保障价格体系(主要是农产品目标价格、最低保护价格)的设计,与粮食安全储备政策紧密配套。(3)进一步加强进出口动植物检疫工作,利用WTO对动植物检疫的规定,一方面,加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严把进口关,确保国内环境和人民健康及动植物的生命安全不受危害。
  第四,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不能满足优质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当今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加入WTO以后,国内农产品将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要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国家食物安全。为此,应建立国内和世界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贸易等信息体系,分品种建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资料档案;定期发布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品质、贸易动态等监测、预警信息;选择有关主要国家跟踪研究其农业政策动向和其农产品市场状况,以及有关农业生产和贸易的政策取向与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王东阳,许健民.21世纪农业科技新领域的开拓与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1999(1):6-11.
  [2]  刘江.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卢良恕,刘志澄,信乃诠.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J].求是,2000(8):54~55.
  [4]  万宝瑞,黄佩民.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  程国强.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政策[J].管理世界,1999(3):176-183.
  [6]  程国强,孙立升.中国农业政策改革的效应[J].经济研究,1998(4):56-64.
  [7]  孙东升,吕春生.加入WTO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4):13-16.



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