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读楚简札记二则

读楚简札记二则_在线论文查询


读楚简札记二则    (一)郭店〈穷达以时〉简一一至一三:「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口+口+文﹞。□□□□□□□□□□*﹝口+畀﹞而不芳。」所补「非」字,从裘锡圭先生之说。末十四字,裘锡圭先生说,与之相当之句,《荀子.宥坐》作「且夫芷兰生於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韩诗外传》卷七作「夫兰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不为人莫见之故不芳」。简文「而」上一字疑当释「*﹝口+鼻﹞」,但与见於字书之「*﹝口+鼻﹞」异义,当是「嗅」之异体。[1]
    铉案,简文「*﹝口+畀﹞」释为「*﹝口+鼻﹞」字之说,当属可信。〈语丛一〉:「臭,鼻司也。」「鼻」字,裘锡圭先生说:
    「臭」下一字似「睾」之简体,但从文义看则应是「鼻」字讹省之体,《穷达以时》篇一三号简有*字,右旁疑亦是「鼻」字讹省之体,参看彼篇注一六。又疑此字是「畀」之变体,读为「鼻」。[2]
    《说文》:「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当云:「从自,畀声。」「畀」,甲骨文象矢形而突出扁形的镞部,应是金鎞箭的「鎞」的初文。[3]〈语丛一〉「鼻」字,应是「畀」之变体,读为「鼻」;〈穷达以时〉「*﹝口+畀﹞」,右半所从也应是「畀」之变体,读为「*﹝口+鼻﹞」。
    「鼻」,本作名词,指鼻子;在闽方言及客家方言中,有引申作动词的用法,表「以鼻就臭」,亦即作「嗅」之意者。[4]明刘基《郁离子.牧豭》:「鼻粪壤而食腥秽。」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下.草本》:「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从传世典籍来看,「鼻」作动词用,并不太早;不过,也不排除上古就有这种用法,虽然未见诸典籍,但却在方言中被保留下来。
    五官之名而有作动词用法者,也有例证,罗翽云《客方言.释言》:「以鼻就臭曰鼻。」其释云:
    〈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庄十三年传》:「曹子手剑而从之。」此以手执物即曰手也。杨子《法言》云:「子胥抉目东门,曰眼之。」此以眼视物即曰眼也。又如以指示物即曰指,以耳闻名即曰耳,皆实字虚用也。以鼻*﹝鼻+臭﹞物即曰鼻,同此例。〈西京赋〉「鼻赤象」,此鼻字亦虚用,然其义别。[5]
    再以「目」言之,《说文》:「目,人眼。」可引申作动词用,《公羊传.桓公二年》:「此其目言之何?」何休注:「目,见也。」《广雅.释诂一》:「见,视也。」
    简文「*﹝口+畀﹞」应是从「口」、「畀」声之字,读为「*﹝口+鼻﹞」,表「鼻」字的动词用法。裘锡圭先生将此字释为「*﹝口+鼻﹞」,但说字书中此字无有作「以鼻就臭」之意者,故将此字视为「嗅」之异体。笔者则以为,若将「*﹝口+鼻﹞」视为「鼻」之动词用法,则从字形和词义而言,似乎也能说得通;不一定要将此字视为「嗅」之一字异体。
    (二)上博简〈容成氏〉简二十二:「禹乃建鼓於廷,以为民之有*﹝言+去﹞告者*(讯)焉。」[6]
    「*﹝言+去﹞」,陈剑先生读作「谒」。[7]铉按,此字当读作「诉」、「愬」,《说文》:「诉,告也。」或作「*﹝言+朔﹞」、「愬」。简文「*﹝言+去﹞」,从「去」谐声,「去」,古音为溪纽鱼部;「诉」、「愬」为心纽铎部;[8]韵部是叠韵,声纽则是牙音和齿头音的关系。「愬」从「朔」谐声,而「朔」则从「*﹝朔-月﹞」谐声,董同龢先生将「*﹝朔-月﹞」归在疑纽鱼部入声韵,「朔」在心纽鱼部入声韵,「愬」在心纽鱼部阴声韵;董先生并在心纽﹝s﹞「朔」字後标﹝k﹞,表示它有和见系(牙音)谐声的情况。[9]可见「愬」字声纽虽在齿头音心纽,但它和牙音(见系字)有音近的关系。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上毋间阹,下虽善欲独何急?」「间阹」即「间隙」。[10]阹,古音为溪纽鱼部;隙,为溪纽铎部。鱼、铎为阴入对转。从「*﹝隙-阜﹞」声可和从「朔」声相通,《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愬愬」,《释文》引马本、《说文》「虩」字所引均作「虩」,愬,古音为心纽铎部;虩,为晓纽铎部;[11]声纽也是上文所说齿头音和牙音的关系。
    简文「*﹝言+去﹞告」读为「愬告」,「愬」即「告」也,《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朱熹《诗集传》:「愬,告也。」《楚辞.九思.悯上》:「思怫郁兮肝切剥,忿悁悒兮孰诉告。」《後汉书.独行传.谅辅》:「至令天地否隔,万物焦枯,百姓喁喁,无所诉告。」「诉告」为同义复词,[12]又通「告愬」、「告诉」,《管子.任法》:「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所谓贱而事之也。」《吕氏春秋.振乱》:「天子既绝,贤者废伏,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韩诗外传》卷六:「百姓上困於暴乱之患,而下穷衣食之用,愁哀而无所告诉。」
    附记:本文中部份电脑无法显现之摹写字或难字,圴以「*」符号表示,或并在其後加以标示。
    [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页146。
    [2]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页200。
    [3] 裘锡圭,〈「畀」字补释〉,《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页141-142;〈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页158。
    [4] 许宝华、宫田一郎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页6866。温昌衍,〈客家方言的特徵词〉,收入李如龙主编,《汉语方言特徵词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页252。
    [5] 罗翽云,《客方言》﹝国立中山大学国学院丛书第一种﹞(台北:古亭书屋,1972),页211-212。
    [6]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267。有关「讯」字的释读,参苏建洲,〈上博楚竹书〈容成氏〉、〈昔者君老〉考释四则〉,「简帛研究」网站论文,2003年1月15月;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中国南方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2月19日。前者释为「*﹝鼓-支+千﹞」字,後者读为「讯」。
    [7] 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拼合与编连问题〉,「简帛研究」网站(www.jianbo.org)论文,2003年1月13日。、〈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
    [8] 参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页117、104。
    [9] 参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页155、163、164。有关这种牙音通齿音的情况,陆志韦也举出「*﹝朔-月﹞」、「朔」为例,参《古音说略》﹝收入《陆志韦语言学着作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263、270。另外,郭锡良则将「*﹝朔-月﹞」归在疑纽铎部,「朔」在山纽铎部,「愬」在心纽铎部,参《汉字古音手册》,页82、31、104。
    [10]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174、175。
    [11] 参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页78。
    [12]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说:「『告』和『诉』在表示言语行为上,意义相近,但是『告』的意义更广泛。用作告诉义时,『告』偏重在告知,『诉』偏重在陈述;用作控告义时,『告』偏重在告发,『诉』偏重在陈述。」(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271。


考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