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论文查询 > 谈历史教学的转变

谈历史教学的转变_在线论文查询


    摘 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教育系统中普遍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封闭性 开放性 专制性 民主性 机械性 探究性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课程不论作为教育活动要素的核心部分,还是作为教育文化建构的重要目标,都是古今中外和非制度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有许多已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自己使几年来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转变。
    一、教学思想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只重视传播知识而忽视发展学生能力的现象。这种封闭性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了“应声虫”、“考试的机器”,束缚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特长、创造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数学校都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由此引发了很大改观: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采取灌输式教法,而是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面向未来”的时间观、“面向社会”的空间观、发展学生的课程观、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创新的教育观。因此,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二、师生关系由“专制性”向“民主性”转变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约束与被约束、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课程约束压抑着教师与学生,教师约束压抑着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受着课程和教师的双重约束与压抑,处于被动与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根本无从体现。
    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确立一种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师任务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对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自居,学生再也不用对教师“惟命是从”。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师生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包括知识的互动,而且还包括情感的互动。
    实现由“专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形成互通、互动、互促的教学纷围,才能使学生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学习方式由“机械性”向“探究性”转变
    传统的教学有意无意地将学习当作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客观的、机械的反应过程,学习被认为是由外而内的灌输,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学生也习惯接受教师、书本的观念、概念甚至知识体系,把这些知识当作真理死记硬背下来,而缺少了一个感知、理解、认识、升华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能应付考试而不能解决真实情景中结构不同的问题,不善于以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出现了我们通常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中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或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确定一个研究主体,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探究学识能使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历史论文